发布时间:2021/05/02 阅读数:744
4月16日一早,武昌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器人专业教师李皓和他的学生就坐上大巴前往江汉大学,参加第七届全国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了这次比赛,李皓和学生们准备了四个多月,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实训室里“泡着”,一点一点地打磨作品。
智能垃圾分类作为一个新赛项,对于师生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机械结构到电气设计,从视觉系统的建立到整体联调都是不小的挑战。
五次调试对比、重组模块、调整程序……为了让视觉系统识别起来又快又准,李皓不厌其烦地尝试和指导并查阅资料。
“我们设计的方案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转动过程中,开合机构承受重垃圾时,会左右晃动,影响视觉系统的识别。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想了不下七种方法,最终通过对关键部位添加轴承才得以解决。”李皓说,参赛的目的也正是如此,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克服难关的过程中成长。
经过四个多月的相处,在学生们眼中,李皓不仅是他们的指导老师,更是他们的“难兄难弟”。
“李老师太拼了,做比赛项目遇到难题时,会和我们一起熬通宵,直到把问题解决。”机械工程专业学生魏杰说,本学期开学以来,老师已经带着我们熬过6个通宵,节假日、周末也都在实训室里陪我们做项目。
李皓常常跟学生说,“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要甘当‘钉子户’。”在李皓的影响下,魏杰慢慢找到了学习专业的自信,“随着实践经历的丰富,让我更加了解自身的不足,学习的动力也更强了”。
4月21日,李皓得知自己所带团队制作的智能垃圾分类作品获得了全国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二等奖,欣慰不已。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就应该有一种‘钉子’精神,一旦认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为教育事业做一颗‘钉子’,也是我的梦想。”李皓说,平时他会把这种“钉子”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皓哥绝对是一位‘大哥哥’老师,对我们太好了。”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程永浩说,平时如果遇到专业上的问题,去办公室找他,一找一个准,妥妥的工作狂,每一个问题他都会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手把手地教,即使遇到无法立刻解答的,他也会给我们指引方向,或者主动帮我们查找资料。
“我理解的教书育人过程,是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李皓说,如果只把技能教给学生,学生没有能吃苦的干劲,去了企业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成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01日第3版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
下一篇:劳动创造最光荣